Blogtrottr
直銷 - Google 新聞
Google 新聞 
Dog-Lovers' Tees.

Unleash yourself and shop our special collection of tees and accessories for you and your pooch.
From our sponsors
直銷電話滋擾不斷次數漸頻繁九成人反感 - 成報
Aug 5th 2014, 17:54

核心提示:不少市民也經常收到推銷產品或服務的電話,感到不勝其煩,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委託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進行調查,發現市民接獲「人對人」直銷電話的數量和頻繁程度,均較2008年同類調查大幅上升, 23%受訪者每周接到六個直銷電話, 99%受訪者也聲稱受到滋擾。而公署過去一年接獲306宗有關直銷活動涉及使用個人資料的投訴,又發現有公司涉嫌偽冒銀行向市民推銷貸款服務,電話雖為「2」、「3」起首的本地電話號碼,卻是由境外打出,或涉及一些中介公司或貸款機構境外致電回港,警方難以追查。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表示,未來會加強宣傳讓市民了解私隱條例修訂後的涵蓋範圍,並研究加強保障市民個人資料免受促銷電話滋擾,他對規管促銷電話持開放態度,但又說現時仍有16%商業活動是透過「人對人」直銷電話進行,局方雖希望保障市民權益。

  不少市民也經常收到推銷產品或服務的電話,感到不勝其煩,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委託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進行調查,發現市民接獲「人對人」直銷電話的數量和頻繁程度,均較2008年同類調查大幅上升,23%受訪者每周接到六個直銷電話,99%受訪者也聲稱受到滋擾,而公署過去一年接獲306宗有關直銷活動涉及使用個人資料的投訴,又發現有公司涉嫌偽冒銀行向市民推銷貸款服務,電話雖為「2」、「3」起首的本地電話號碼,卻是由境外打出,或涉及一些中介公司或貸款機構境外致電回港,警方難以追查,公署建議政府擴大拒收訊息登記冊範圍至這類「人對人」直銷電話。

  本報港聞部報道

  調查訪問了534名市民,結果發現91%受訪者也曾收過這類「人對人」直銷電話,而每周收到六次或以上的更有23%,較2008年大增近兩倍,而81%受訪者認為這類直銷電話構成不便,99%更認為受到滋擾,能從中獲益的只有6%。調查又發現,55%接獲「人對人」直銷電話的受訪者當中,超過40%表示直銷電話涉及使用其個人資料;62%不滿對方可直呼其姓名,而超過40%來電是來自他們曾光顧的公司。蔣任宏對結果感到驚訝,表示新修訂的《個人資料私隱條例》去年4月1日起已實施,規定公司利用個人資料開展任何直銷前,要先獲當事人同意,否則已屬犯罪,最高可監禁三年及罰款50萬元。

  境外撥出難追查起訴

  他又說,去年4月至今年3月底期間接獲306宗銷活動涉及使用個人資料的投訴,乃之前兩個年度每年數字的三倍,而公署曾轉介18宗相關投訴給警方,7宗正進行刑事調查,其餘未有個案可以成功定罪,而6月底曾與律政司司長袁國強及警務處助理處長會面,各方均同意要加強現行調查和檢控工作。

  公署調查電話促銷投訴個案期間,更發現部分涉及私人貸款的直銷電話,聲稱代表某間銀行來電,但經調查有關銀行否認有授權直銷,電話原來是由其他貸款機構和中介公司致電,當中不少都是從境外打出。蔣任宏承認追查有關境外電話並作出起訴極困難,尤其來電者經常更換電話號碼,令調查難上加難。

  公署促修訂相關條例

  調查又發現,39%受訪者有要求來電者勿再致電,但當中逾四成人會再接到同樣的直銷電話。蔣任宏表示,法律規定機構在直接促銷中首次使用個人資料時,須告知該名人士有拒收訊息權利,該名人士亦可隨時行使這項權利,若顧客已提出這要求,機構須停止使用其個人資料作直銷。

  消費者委員會總幹事黃鳳嫺表示,接獲的電話促銷投訴,以酒店及飲食會籍、電訊及廣播服務兩類最多,今年上半年分別有171宗及105宗,整體投訴數字達313宗,涉款238.6萬元。她呼籲業界加強培訓員工明白法例及如何執行,指出市民若感滋擾很快會掛線,對促銷幫助不大。

  公署已去函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要求修訂「非應邀電子訊息條例」,將拒收訊息登記冊涵蓋範圍擴展至「人對人」直銷電話。蔣任宏說,不少海外國家包括英國、新加坡都有法例規管「人對人」直銷電話,認為本港的畸形情況應修正,與國際接軌。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表示,未來會加強宣傳讓市民了解私隱條例修訂後的涵蓋範圍,並研究加強保障市民個人資料免受促銷電話滋擾,他對規管促銷電話持開放態度,但又說現時仍有16%商業活動是透過「人對人」直銷電話進行,局方雖希望保障市民權益,但亦需要顧及就業情況和相關經濟影響,將研究由行業自我監管直銷電話數量和個人資料使用情況,避免市民受滋擾。

  「人對人」電話促銷投訴個案

  「確認資料」變過數收錢

  投訴人黃小姐收到自稱A餐飲會籍公司的男職員來電,聲稱其公司已改名為B公司,黃小姐遂要求中止其會籍,但該名男職員解釋她已支付費用,公司只需要安排補寄資料,並「確認」其個人地址,黃小姐遂提供個人地址,其後另一自稱為B公司的女職員致電,要求提供銀行信用卡號碼,同樣解釋為「確認資料」,黃小姐不虞有詐,提供了信用卡號碼,但一個月後收到銀行信用卡帳單,發現遭B公司收取了1,988元費用,遂向其該公司投訴,職員表示會額外加送兩晚澳門五星級酒店住宿套票作特別優惠,她最終沒有收到任何酒店住宿套票,經消委會調停後,對方終於全數退款。

  假冒銀行推廣貸款服務

  李先生本身是D銀行的客鰗,某天接獲自稱為該銀行職員來電推廣貸款服務,提供個人資料後,對方卻表示另一間銀行利率更優惠,希望將他轉介至另一銀行推廣員。李先生大感錯愕,即時質疑其身份,對方只推說為顧客瞂想,便草草結束通話。李先生向D銀行及消費者委員會作出投訴。D銀行回覆李先生稱,該行職員絕不會將現有客鰗資料轉介予另一銀行,由於近日接獲多宗類似投訴,該銀行表示相當關注事件,經調查後發現有人訛稱該銀行職員打出推廣電話,故已於網站發出聲明,提醒市民留意以電話形式促銷借貸產品可能涉及不當行為,切勿在通話過程中向不明身份人士透露任何個人資料。

  提供信用卡資料險遭過數

  70多歲的張女士某日接獲一間電訊公司來電,推銷「IDD長途電話優惠計劃」,職員表示只需要預繳500元,即可無限量任打長途電話至內地以及其他海外國家。張女士有親戚在外地居住,正猶豫是否參加計劃之際,先後有四名職員輪流與其通話,要求她提供信用卡資料等,而張女士在困惑中提供了個人資料,有職員取得其資料後才告知她須一次過繳付半年費用,合共3,000元,張女士遂即時向職員取消服務,瞂對方切勿從其信用卡戶口過數,而她事後十分擔心,在友人陪同下往發卡銀行和警署報案,警方更建議她往消委會投訴。當消委會接獲投訴後多次聯絡該公司,惟職員不斷推搪,拒絕正面回覆,張女士後接獲銀行通知該筆費用未有過數。

  資料來源:消費者委員會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uraki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